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33 点击次数:172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1949年5月,被人们叫做“西北王”的胡宗南,跟彭德怀打了一仗后,就逃到了汉中。
为了让战争早点结束,彭德怀跟其他中央领导商量了一番,最后决定给胡宗南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。
于是,彭德怀派人火速前往汉中,去劝说胡中南反叛,同时借这个机会催促胡宗南赶紧起义。
胡宗南瞅见中共的文件,大吃一惊,好一会儿没说话,然后才开口问:中共对文天祥那样的人,到底是咋看的呢?
为啥胡宗南会想知道中共是怎么看待文天祥的呢?
【“劝降”胡宗南】
抗战打完赢了之后,蒋介石不管老百姓们多想要和平、重建家园,又挑起了新的战争。
这时候,彭德怀和胡宗南这两个战场上的老对手,又在西北战场上展开了他们之间的第二场较量。
人称“西北王”的胡宗南,在西北战场上被彭德怀带领的西北野战军追得不断撤退,先是丢了青化砭,接着又失了羊马河,然后败走蟠龙,最后在沙家店也吃了大败仗。
大家都说,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众多猛将里最有名的一个,但他和彭德怀一次又一次交手都输了,这让号称“西北王”的胡宗南颜面尽失。
胡宗南觉得丢了脸,心里很生气,为了找回面子,还想改变国民党败退的局面,1947年他重新安排了军队的位置,打算在陕北灵活防守,想在延安、洛川、宜川这些地方布下重要防线,拦住彭德怀往南进攻。
彭德怀瞧着胡宗南摆出的防御架势,索性发动了“宜川战役”,并想出了个妙招——“打小的引大的”。结果,他成功地把胡宗南派来增援宜川的国民党大将刘戡和他的二十九军,还有两个整编师部,总共2.9万人,都给收拾掉了。
接着,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发起了“扶眉战役”,一下子打垮了胡宗南的4个军、6个师外加6个团,加起来有4.3万多人呢。这一仗,把胡宗南的主力军打得溃不成军,让他在战场上走投无路了。
胡宗南在西北战场上老是打败仗,这让蒋介石非常没面子,他甚至动起了让胡宗南为国捐躯的念头。
这时候,胡宗南也察觉到自己可能大祸临头,赶紧带着剩下的队伍逃到了汉中。他心里乱糟糟的,对未来一片迷茫,加上又被蒋介石当面责骂,整天都提心吊胆的。
共产党这边为了早点让全国都解放,同时减少战士们的牺牲,便开始主动找国民党的高层将领谈话,劝他们带头起义。
因为胡宗南在国民党里很有地位,还是很难得的打仗好手,所以彭德怀等人商量之后,想给胡宗南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他们特地请了以前帮过胡宗南的胡公冕,让他从上海赶到西安,去劝胡宗南投降起义。
毛主席对这事儿特别上心,他还特地发了电报,讲了自己对胡公冕劝胡宗南一事的看法,觉得这对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特别有帮助。
尽管胡公冕以前在黄埔军校帮过胡宗南一把,但因为他一直为中国共产党工作,动静不小,为了避免被国民党特务盯上,胡公冕决定请已经转投光明的张新去劝劝胡宗南。
张新以前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,他打过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,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他带着的国民党部队在好几场战斗中都打得很好。
1947年10月,张新在陕北的清涧战役里被我党抓住,后来就被送到西北县境西北的解放军官团高级队去学习改造。
张新在接到任务后,就带上给胡宗南的秘密信件和中共西北局的资料,赶去汉中,想要说服胡宗南。
然而,表面看起来一切顺利,其实背地里危机四伏。张新化妆后到了堡城,却没想到保密局的哨卡查得特别严,结果被特务给逮住了。胡宗南的手下就来问,张新这人来路不明,咱们该怎么处理他呢?
胡宗南很重感情,因为他和张新既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,又在黄埔军校时是同窗好友,两人关系特别铁。
因此,胡宗南并没有马上对张新采取措施,而是把张新放在一边不管,自己琢磨了整整两天。
过了几天,大半夜的,胡宗南突然让手下把张新带到他家里去。
张新一见到胡宗南,并没有害怕,他先跟胡宗南聊了几句家常。接着,他脱下自己脚上的一只鞋,从里头掏出几张纸,对胡宗南说:“胡长官,这是胡公冕先生的信还有中共西北局的文件,都是原封未动的,麻烦您亲自打开瞧瞧。”
【你们认为文天祥怎么样?】
胡宗南一脸严肃地仔细阅读了胡公冕的信和中共西北局的文件,然后才接着和张新聊了起来。
胡宗南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,而是安静地坐着,听张新讲述被俘后的经历,以及他对当前中共局势的看法。
到了第二天晚上,胡宗南又派人把张新叫到了他住的地方,他们俩接着聊了起来。
这回,胡宗南不再只是闷声不响了,他主动问起了中共领导人彭德怀等人的近况,还特别关心赵寿山在共产党那边的实际情形。
张新跟胡宗南说,赵寿山现在是中共第一野战军的副司令,日子过得挺滋润的。
胡宗南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,而是换了个话题,意味深长地问张新:“你觉得那边的人,会像看待文天祥那样,觉得他是好样的吗?”
张新听胡宗南说话拐弯抹角,便用自己被俘后学到的知识回应道:古往今来,文天祥不向异族低头,为咱民族争了气,这肯定没错。只不过咱们干的活儿,咱俩谁也不可能成文天祥那样的人。
胡宗南听了张新的答复,就没再吭声了。
从这事儿能瞧出来,胡宗南这人思想挺倔,看不清大局,还一直觉得自己没做对不起国家的事儿。
胡宗南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那一方,在西北战场上,他就像文天祥那样,拿着雕花的弓箭,对准他认为的“敌人”就射,可他压根儿没意识到,自己其实才是文天祥口中真正的敌人。
但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,胡宗南压根儿没法跟文天祥那样的英雄比。
这时候,胡宗南还是没有给张新一个确定的回复,不过他又叫来了自己的心腹助手朱亚英,一起聊起了彭德怀写给他的那封信。
朱亚英听后,就对胡宗南说,要是他能起义投诚,共产党肯定会好好对待他。但胡宗南觉得蒋介石对他有大恩大德,他不愿当那没良心的白眼狼。不过,他也清楚,要是继续抵抗,前途也是一片渺茫。
过了一会儿,朱亚英对胡宗南讲了讲现在国共两边的军事情况,说共产党现在势头很猛,国民党看着快要不行了。他还告诉胡宗南,张新这时候来,真是个特别好的机会,千万别错过了。可胡宗南听完这话,又低着头想了好一阵子。
到了第三天夜里,胡宗南再次向张新打听了不少关于共产党的政策,还有共产党打算怎么安排那些最近起义的国民党将领。
张新把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胡宗南,他心想,胡宗南在听完这些后,应该已经开始筹划起义的事儿了。
可出乎意料的是,胡宗南突然收到了蒋介石要去台湾的秘密消息。
他从台湾回来后,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不光让手下把张新给抓了,还开了高层会议,表明自己要一心跟着蒋介石,跟西南绑在一起,同生共死。
朱亚英立马觉得事情不妙,怕被胡宗南察觉后对付自己,就赶紧找了个理由离开汉中,加入了德阳的起义军。与此同时,张新在被带到四川后,也多亏了我党的营救,才成功脱险。
这么说来,胡宗南在张新的劝说下,心里有过要起义的想法,但他为啥最后还是变了呢?
这事儿可能跟那时候美国的共和党参议员诺兰有关系,他跑到汉中跟胡宗南打包票,说自己会去跟美国人申请,给国民党提供军事帮忙,想让胡宗南省着点用自己的兵马。
另外,国民党情报部门把张新已到汉中的情况告诉了蒋介石,蒋介石马上就叫胡宗南回来了。
可能胡宗南后来明白过来,自己并非文天祥那样的英雄,又或者他心里还存着点希望,觉得国民党有可能重新站起来,因此他就信了蒋介石和美国人的话。
【“西北王”的陨落】
胡宗南心想,只要自己能够立下功劳来弥补过错,蒋介石或许就会宽恕他并再次重用他。
于是,胡宗南满心欢喜地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,打算重新整理军队,好好干出一番成绩来。
胡宗南压根儿没想到,还没等到蒋介石对他有啥不满,国民党里面就有人先跳出来指责他了,说他得为大陆那边的失败背锅。还有人更过分,直接喊话让胡宗南“用命来偿”。
虽然彭德怀在解放战争中把胡宗南打得不断撤退,但胡宗南在黄埔军校时可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。抗日战争里,他打了不少胜仗,后来手握几十万大军,成了响当当的“西北王”,确实给蒋介石长了不少脸。再说,战场上输赢都很正常,他的过错还没到要命的程度。
蒋介石就算是为了给其他人面子,也得考虑到其他追随者的意见,所以就亲自出面,慷慨地救了胡宗南一把。
胡宗南虽然侥幸躲过一难,但蒋介石已经不再信任他了。
胡宗南到了台湾后,心里憋着一股劲儿,想要好好表现自己,所以他总是不停地忙碌在工作上。
不过,蒋介石还是把他从和大陆对峙的最前线大陈岛给调走了。
这次任命让一直把“反攻大陆”当作余生信念的胡宗南深受打击,他心情沉重地跟蒋介石说,自己恐怕死后连个安葬的地儿都找不着了。
1959年,胡宗南退伍后,就在蒋介石那儿谋了个没啥事做的闲差。
所以,他只能回到家里,多陪陪家人。
胡宗南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和老婆一块儿散步时,俩人聊聊回到大陆后的幸福日子,他还老说,等回去了,他要盖所学校,让老婆当校长,他自己当教务头头,俩人就安心教书,再也不碰政治那些事儿了。
一说到这事儿,胡宗南两口子就像已经达成了心愿,别提多高兴了。
然而,胡宗南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,66岁那年,他因病住院,情况一直没啥好转。
胡宗南感到自己时日无多,所以在蒋介石探望他时,他小声对蒋介石讲:“我不该来台湾。”这几个字简单说出了他后半辈子的凄凉和没办法,曾经威风凛凛的“西北王”就这样没落了。
我们党对那些投降过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一直很敬重,盼着他们能在新中国建设中出把力,这事儿我们向来都是摆在明面上的,胡宗南肯定也听说过。
不知胡宗南得知往日并肩作战的兄弟,如今在高处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、贡献力量时,心里有没有闪过一丝后悔,后悔自己没接住彭德怀伸出的援手,反倒一意孤行去了台湾,和老百姓站到了对立面,让自己后半辈子都过得不那么顺心。这其中的滋味,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。